道岔轨距调整块 道岔间隔块
道岔轨距块是铁路道岔系统中用于固定和调整轨距的关键部件,其设计和功能需适应道岔区
特殊的几何结构与受力环境。以下从结构特点、功能作用、类型分类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说明:
一、道岔轨距块的核心特点与功能
1. 适应道岔特殊结构
安装位置:主要用于道岔的尖轨跟端、辙叉翼轨、心轨及护轨等部位,需配合滑床板、间隔铁、
岔枕等部件使用。
几何适配性:因道岔区轨距需根据转向需求动态调整(如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间隙、辙叉咽喉区
轨距加宽),轨距块常设计为非对称或变截面形状,以匹配尖轨的变向轮廓。
2. 动态受力与稳定性要求
抗冲击性:列车通过道岔时,轮对会对轨距块产生横向冲击力(尤其在尖轨转换或辙叉部位),
因此轨距块需具备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(如采用改性尼龙或金属材质)。
轨距动态保持:道岔区轨距受温度变化、列车荷载影响易发生偏移,轨距块需通过弹性变形
或精密调整,确保轨距在标准范围内(如普速道岔轨距允许偏差 ±3mm,高速道岔 ±1mm)。
3. 绝缘与导电功能的特殊性
绝缘需求:在电气化铁路中,道岔区轨距块可能需具备绝缘性能(如采用尼龙材质),防止
牵引电流泄漏或杂散电流腐蚀;但在部分道岔电路区段,轨距块可能需导电(如金属材质),
以确保信号传输。
二、道岔轨距块的类型与结构分类
1. 按安装部位分类
部位 | 结构特点 | 功能作用 |
尖轨跟端轨距块 | 多为楔形或阶梯形,厚度可调(如 14mm、16mm 等),与间隔铁配合使用。 | 固定尖轨与基本轨的相对位置,控制尖轨摆动间隙,防止轨距扩大。 |
辙叉翼轨轨距块 | 设计为直角或斜角块状,与护轨垫板配合,部分带有卡槽或凸台。 | 保持翼轨与护轨的轨距(如辙叉咽喉区轨距加宽至 1440mm),引导轮对安全通过。 |
心轨轨距块 | 多为对称块状,表面可能带有防滑纹路,与心轨垫板螺栓连接。 | 固定心轨位置,防止心轨在列车荷载下发生横向位移,确保轮对过岔平顺性。 |
2. 按材质与功能分类
绝缘轨距块:
采用尼龙 66 + 玻纤或橡胶材质,适用于电气化铁路道岔区,阻断钢轨与扣件的电气连接
(如客专道岔 WJ-7b 型扣件系统)。
金属轨距块:
多为铸铁或铸钢材质,强度高,适用于重载铁路或非电气化道岔,部分带有弹性垫层以
缓冲冲击(如大秦铁路重载道岔)。
可调式轨距块:
设计有阶梯状厚度(如 10mm~20mm,每 2mm 一档),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轨距块实现
轨距精细调整(如时速 350km 高速道岔需精确至 ±1mm)。
3. 按道岔类型分类
单开道岔轨距块:最常见,用于直线与侧线的转向,轨距块需适应尖轨的单方向摆动。
交叉渡线轨距块:用于四组道岔组成的交叉区域,轨距块需同时控制纵横两个方向的
轨距,结构更复杂。
三、道岔轨距块与普通轨距块的区别
对比维度 | 道岔轨距块 | 普通轨距块 |
结构复杂性 | 非对称、变截面设计,需适配尖轨 / 辙叉形状。 | 多为对称块状,结构标准化。 |
轨距调整范围 | 可调范围更大(如 ±8mm),需适应道岔区轨距加宽。 | 调整范围较小(±4mm),适用于直线 / 曲线固定轨距。 |
受力环境 | 承受交变横向力、冲击荷载,易磨损。 | 受力较稳定,磨损速度较慢。 |
绝缘需求 | 部分区域需绝缘(如尖轨跟端),部分需导电(如信号区段)。 | 统一绝缘或导电,功能单一。 |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与维护要点
1. 高速道岔轨距块(如客专 18 号道岔)
特点:采用高精度尼龙绝缘轨距块,配合弹性夹和铁垫板使用,轨距调整精度达 ±1mm,
需定期检查磨损情况(磨损量超过 2mm 需更换)。
维护:通过塞尺测量轨距块与钢轨的间隙,使用专用扳手调整螺栓扭矩(如 300~350N・m),
确保轨距稳定。
2. 重载铁路道岔轨距块(如大秦铁路 42 号道岔)
特点:采用铸钢材质轨距块,表面热处理强化,配合橡胶垫层缓冲,轨距调整范围 ±10mm,
适应万吨列车荷载。
维护:重点检查轨距块与滑床板的配合间隙,防止因磨耗导致轨距扩大,每年需涂覆润滑剂
减少摩擦。
五、总结
道岔轨距块是道岔系统中 “承上启下” 的关键部件,其设计需同时满足轨距精确控制、
动态荷载承受及电气功能需求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道岔类型(高速 / 重载、单开 /
交叉)、材质特性(绝缘 / 金属)及安装部位选择适配的轨距块,并通过定期检修
(如轨距测量、磨损检测)确保道岔运行安全。若发现轨距块裂纹、严重磨损或轨距
超限,需及时更换或调整,避免因轨距偏差引发列车脱轨风险。
- 上一篇:轨距间隔块 轨距垫块
- 下一篇:道岔限位块 道岔间隔块